最近中新國教改革
Pey-pey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
碩士班論文校內初稿口試
口頭報告摘要
「最近中新國民教育改革之比較研究」-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之剖析
指導教授:楊國賜教授
研 究 生:Pey-Pey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七日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
教育改革是世界的潮流。我國為因應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及回應教育改革團體和「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所提的建議也提出教育改革的構想。我國與亞洲是生命共同體。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在世界上成功的例子之一。
新加坡與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就文化面而言,新加坡的華人人口佔其總人口比率的76%,兩地的華人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同具有勤奮、節儉、刻苦耐勞和求生存的強烈意志的特性,兩國也同時受到不同程度西化的影響。就教育面論之,兩國政府均重視國民的教育與訓練,期培育高科技人才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就經濟面而言,兩國皆缺乏天然資源,同屬地狹人稠的區域,國內市場狹小,均賴採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並致力於技術升級。就政治面而言,兩國皆立足於政治敏感性地帶,我國面臨海峽對岸統一的政治性壓力;新加坡則面臨馬來西亞與大馬民族的壓力。就歷史淵源而言,兩國早期皆屬移民社會,且曾為他國的殖民地。就國家政策而言,皆屬某種程度的中央集權結構的政策執行方式,兩國皆希望以經貿為主軸,找出國家生存之道。
新加坡以經貿與國家競爭力見長於世界,且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新加坡的教育改革與國家整合密切相關,並與新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等結構變遷相呼應,並因應社會結構的變遷提出不同的教育改革。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國際化、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等目標,並且是求取高品質、無耗損率教育的手段。
新加坡與我國於90年代同時提出對教育改革的構想,並形成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我國教育當局早於民國79年起提出《自願就學方案》、《國中技藝教育改進方案》、以及希望自民國85年起能全面實施十年國民教育的構想(毛連塭,民83:7)。但教育改革的具體行動隨著政府於83年(1994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及提出官方的教育改革報告書以後,教育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漸漸明朗化,並於民國83年(1994年)至87年(1998年)間提出的「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有1994年《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1994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期諮議報告書》、1995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1995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四期諮議報告書》以及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1998年《邁向學習社會》教改白皮書等。相對地,新加坡於1990年以後提出的教育改革報告書有:1991年《改革小學教育方案》(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報告書;1991年《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Building
a Firm Foundation);1992年《華文教學檢討委員會的18點建議書》(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 in Singapore);1995年《我們-你、學校和教育部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文宣報告;1995年《新加坡中學教育》文宣報告等,逐漸呈現出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國家的報告書通常關係著政府政策的轉變、走向、以及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回應。有鑑於新加坡國際化的成功地位與近似同文同種的文化背景,是一個值得我國參考研究的國家,以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借鏡。
新加坡與我國在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形成的方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兩國皆是由總統或總理先提出報告書的構想(謝文全,民85:332-333;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a:11),但較不同的是新加坡教育部是主導單位之一,然我國教育部則否。兩國皆設立委員會作為研議機構,且較似臨時委員會性質,不同的是組織成員不同。兩國都是要解決教育面的問題,並提升國際化能力,但解決問題的形態不同,新加坡偏向採問題解決的方式;我國則採立定長遠目標、願景以及規劃藍圖為主等。
此外,新加坡在教育上也同時面臨許多與我國相同的問題。就教育改革的背景而言,兩國皆有升學壓力過大(謝文全,民85:325-327)、延緩分流(楊瑞文,民84:288;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e:46-49)等教育面的問題,因此提出延緩分流、學制改革(楊瑞文,民84:29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e:46-54)、資訊課程的改革(楊瑞文,民84:304-30;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e:38)、以及提高學校品質與成就(楊瑞文,民84:308;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e:53-62)等。不同的是新加坡在90年代所提出的報告書中的內容偏重於中小學教育改革、以達到教育耗損率為零的目標,並試圖解決關於西化所衍生出的華語文教學的問題(楊瑞文,民84:291-313);我國則以解構中央控制、教育鬆綁、發展適才適性的教育、倡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e:21-70)。
由於國民中小學(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屬兩國的「國民教育階段」,影響兩國的國民素質、國家整體國力甚遠,是國家教育的基礎,也是兩國國民成長必經的階段,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與生存影響甚巨,因此本研究的焦點將放在兩國的中小學教育的比較上,以兩國的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為主要探討的資料。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第一、鑑於過去的比較研究所比較的對象,多數與我國的人文脈絡、思想背景差異極大的國家。因此,本研究為克服以往研究不足之處,採與我國的人文脈絡與思想背景等較相似的國家,以改進過去比較研究的缺點。
第二、目前國內對新加坡的研究忽略教育在新加坡國家進步的地位。國內對新加坡教育的研究大多偏重它的政治、經濟、社會、公共政策等的研究,對社會整體改造的要素-教育的因素的涉獵較少,致使對新加坡的政治、經濟的成就的印象過度膨脹,造成對其教育理念與措施有所扭曲與誤解,造成我國對新加坡教育工具化的觀點。
第三、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新加坡的教育缺如。教育改革是國家邁向更高品質教育與最高教育品質產生的關鍵性步驟,它規劃了國家對其教育走向與革新的路線,跨國的比較研究可以知己知彼、見賢思齊,並從中學取他國的經驗。
第四、過去關於教育改革報告書的研究比較偏重在內容評析的層次,較忽略教育改革報告書的背景、形成、及跨國理念的分析比較。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在教育近似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著領導教育趨勢的關鍵地位,也是國家對教育問題的回應。社會結構背景對於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的形成居主導性因素;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的形成往往決定了該項政策的實行與否以及政府對整個社會價值的權威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Easton,1953:125-141);跨國教育改革的比較才能克服自我的盲點與見樹不見林之弊。
第五、我國與新加坡於1990年以後有一連串的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的提出,並且引起許多教育的改革,而國家的教育報告書又關係著該國對其未來教育的理念與目標,其重要性匪淺。因此,本研究擬從事我國與新加坡90年代關於兩國國民中小學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的比較研究。
二、研究目的
為了達成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1990-1998年間我國與新加坡所提出的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研究的內容包括:我國與新加坡1989年以前國民教育發展之回顧、兩國國民教育之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形成的背景、國民教育改革的理念中有關學校制度、行政措施、課程教學(謝文全,民85:325-342)及技職訓練的構想,並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對我國與新加坡國民教育改革的建議。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四:
(一)描述中新1989年以前的國民教育發展;
(二)分析1990至1998年間中新國民教育之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形成的背景;
(三)比較1990至1998年間我國與新加坡有關國民中小學之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教育理念中有關學校制度、課程教學、行政措施及技職訓練的構想;
(四)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對我國與新加坡國民教育改革的建議。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分析與比較研究,以探討我國與新加坡有關國民中小學改革的官方教育改革報告書及其相關資料,並加以描述、解釋、併排以及初步性的比較。
(一)文獻分析
1.我國資料部份,擬探討行政院成立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公布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四期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以及教育部發行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學習社會》等為主,兼以參考相關著作,主要包括:
(1)民國83年(1994年)《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2)民國83年(1994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第一期;
(3)民國84年(1995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第二期;
(4)民國85年(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第三期;
(5)民國85年(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第四期;
(6)民國85年(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
(7)民國87年(1998年)《邁向學習社會》教改白皮書;
2.新加坡部份則以1991年提出的《改革小學教育方案》(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報告書、《1991年國民中學教育指引》(The
Education System(1991)-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Secondary Schools)、《1991年國民小學教育指引》(Education
System(1991)-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Primary Schools)、1991年《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Building
a Firm Foundation)以及1992年《華文教學檢討委員會的18點建議書》(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 in Singapore)、1995年《我們-你、學校和教育部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文宣報告、1995年《新加坡中學教育》文宣報告等為主,輔以參酌新加坡公共事務部門(Public
Affairs Division)發行有關國民教育的文宣以及新加坡教育部發行的《新加坡教育》(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等,以及收集相關的著作等。
但由於《1991年國民中學教育指引》(The Education System(1991)-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Secondary Schools)、《1991年國民小學教育指引》(Education
System(1991)-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Primary Schools)兩冊為新加坡國家機密文件,經公文往返後仍不允許筆者正式引用,因此新加坡有關國民教育之官方教改報告書部份主要包括為:
(1)1991年《改革小學教育方案》(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報告書;
(2)1991年《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Building a Firm Foundation);
(3)1992年《華文教學檢討委員會的18點建議書》(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 in Singapore);
(4)1995年《我們-你、學校和教育部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文宣報告;
(5)1995年《新加坡中學教育》文宣報告;
(6)輔以參酌公共事務部門(Public Affairs Division)所發行之有關國民教育之文宣、新加坡教育部發行的《新加坡教育》(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等,以及收集相關的著作等。
3.此外,擬參考《國際國家教育制度百科全書第二版》(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national systems of education(second edition) (Postlethwaite(ed),1988:5476-5485;1995:864-874)中有關新加坡國民教育的文獻等。
4.擬參考我國與新加坡對自己國家教育改革的陳述與評論。
(二)比較研究
本研究參考並修正貝瑞德(George Bereday)
的比較教育研究法中所提出的四個研究步驟:描述、解釋、併排、與比較,來進行比較研究(王家通,民80:113-120),並依本研究需求採取部份的研究步驟。就第四步驟的「比較」部份,本研究於併排後並不形成假設,而直接找出相似、相異點,進行說明式的比較,以處理比較部份,見表一得知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關係。
1-1.1:研究方法表